八百年的贵溪浮桥

http://www.hdyhl.com 更新时间:2017-10-17 9:32:01 来源:本站原创
 

“浮桥”古时称为“舟桥”,它用船只做水面桥墩,船船之间(相隔两米多)以木板相连作为桥面,属于临时性桥梁。早期的浮桥是稀奇珍贵之物,周代礼制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使用,用完以后立即撤除。这就是最早的“过河拆桥”,贵溪方言叫“过哩桥就扯板哩”。后来,“过河拆桥”“过哩桥就扯板哩”引申为得到别人的帮忙不知感恩,甚至卸磨杀驴。

公元前八世纪,距今三千年前的周文王在我国西北渭水对岸的一个部落(今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东王乡莘里村)看中了一个叫太姒的姑娘。因渭水无桥,为了迎娶的方便和隆重,周文王大摆排场,在渭水上架起浮桥。届时周文王亲迎太姒,一路走来吹吹打打,场面盛大,好不热闹。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浮桥。世界上第二座浮桥在希腊,要比我国晚五百多年。

由于浮桥架设简便,成桥迅速,后来基本用于军事运送部队和军火。因此,浮桥又称“战桥”。再后来才改为民用,从而也就有了贵溪浮桥。

北宋时期,贵溪县衙门从信江南岸搬迁到信江北岸(今贵溪大桥东端)。船是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,因县衙门坐落地的缘故,潭湾港成了南来北往的船只必经之路。然而潭湾港潭深水急,经常发生水路交通事故,而潭湾港的交通事故一旦发生,往往是无一生还,所以历来就有贵溪“十不得”之一的“潭湾沉不得”之说。当时的县衙门也好,老百姓也好,都奢想在河面上造一座浮桥,但在古代,举一县之财力造一座浮桥谈何容易。

直到南宋绍熙三年(公元1192年),贵溪县令李正通为造浮桥募捐到了好多钱,终于在这年的农历六月开工造浮桥。不到100天,贵溪第一座浮桥便竣工了,当时把这座浮桥命名为“上清桥”。浮桥由70艘木船连接而成,整座桥长900尺(276米,宋时1尺=30.7厘米)。

第二年,李正通将要卸任离开贵溪,他写了一封信到福建建阳县给著名理学家朱熹,请朱熹为贵溪的浮桥写个记。朱熹年轻时曾在贵溪考礼(调研古代礼制),其间还寻访了贵溪昂山东晋高僧支遁遗迹,为支遁开建的兴山寺题额“昂山胜概”,并写了《访昂山支公故址》一诗。朱熹非常高兴地答应了,很快就写了一篇600余字的《信州贵溪县上清桥记》,文中写了信江源于何处以及在贵溪的水势,并叙述了贵溪建造浮桥的势在必行和民心所向,还谈到在县令李正通的带领下,贵溪绅士“有以铁为连环巨絙千五百尺以献者,有捐其林竹十余里以献者,州家又以米百斛者佐之……”

过了若干年,贵溪第一座浮桥因年久失修,无人管理而废。由于木制船只在江上的寿命只有四五年,浮桥建成后又需要专人看守,维护修缮费用非常高,常常需要乡绅支持才能勉强维持,所以浮桥被毁后几百年没有重建。因此,河面交通又只有渡船了,渡口就在毁废浮桥的两端码头,于是将这个渡口命名为“浮桥渡”,浮桥西南岸的村名也以“浮桥”命名,并延用至今。

600年后的道光二十年(1840),就是鸦片战争爆发的那年,贵溪县令徐大勋决定在浮桥渡重建贵溪浮桥。据清同治十年(公元1871年)《贵溪县志》记载,重建浮桥这项任务主要由新田畈姚家(今贵溪市罗河镇管辖)的秀才姚应祥具体负责操办,姚应祥没有考取举人,一直在本村教书。他一贯乐善好施,贵溪修建城墙时得到他很多捐助,被朝廷授予“修职郎加一级”,意思是由原来正八品的修职郎(名誉正科级)升到从七品(名誉副县级)。浮桥建成后改名为“再造桥”,由姚应祥出钱出力继续负责管理了二十多年。当时,姚应祥的同事为此还写了一首诗赞扬姚应祥,其中有两句诗说:“一肩负荷关成败,廿载经营竟始终。”

这次贵溪浮桥的再造与第一座浮桥的创建有三处不同:一是河面比600年前宽了约70米,因此“再造桥”较前多用了10只船;二是再造工程自该年2月起,至11月竣工,历时9个多月,比第一次建浮桥多了半年时间;三是这回的《浮桥记》不是一篇,而是三篇,写记的人分别是江西巡抚钱宝琛、贵溪县令徐大勳、贵溪训导(相当于今教育局长)欧阳思善。令徐大勋感慨的是“宋令李君于功成之来年引退,今予亦以蒇事捐官,何古今人之不谋而合也。”600年前的李正通造好浮桥,第二年便离任;如今再造浮桥完工了,第二年徐大勋因病辞官。

民国二十六年(公元1937年)下半年,日本轰炸机常常骚扰贵溪县城。城南中坊渡苏家村前东北处两株古樟树之间有一个深邃的小山洞,村后小隐岩山腰有一个大山洞都是最安全的天然防空洞。此外,三峰山徐岩、天冠山昭真宫岩也是较安全的藏身之处。当时出贵溪县城到城南只有西门外的一座浮桥,城里居民听到防控警报后必须绕道西门外,过浮桥,再到南门洲,过种德桥,再跑一段方向不同、长短不一的路才能来到藏身之处。快跑的至少要半个多小时,慢走的得要一个多小时,有时人还在路上奔命,飞机丢下的炸弹已经在人群中开花。为了缩短逃命时间,只有缩短逃命路程,县政府为让城中居民快速过河躲进城南岩洞,便将浮桥从下游的西门外移到中游大南门下火炉坑前的信江上,与对岸种德桥相连。

民国三十一年(公元1942年)6月16日,日军入侵贵溪,烧、杀、抢两月有余,贵溪县城一片废墟,浮桥也被鬼子的飞机炸掉了。同年8月,日寇撤离贵溪。

民国三十三年(公元1944年)初,贵溪成立了“贵溪县修建县城浮桥委员会”,余江县教育科长苏醒(贵溪城南中航渡苏村人,后移居加拿大,任华侨领袖)调回家乡任“贵溪县修建县城浮桥委员会”主任,负责抢修被日寇烧毁的浮桥,恢复南北交通,7月通桥。当时,抗日名将黄维正在家乡贵溪休养,欣然为重修浮桥捐了三十块大洋,同时应邀参加贵溪新修浮桥通桥典礼并剪彩。

1980年,贵溪信江大桥正式通桥使用。10年后,贵溪浮桥彻底退出历史舞台。

如今只有中老年的贵溪人还能想起那众多的大木船横着连在一起,上面搁上木板,搭成晃晃悠悠的浮桥,行人和独轮车、平板车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过往;还有那盛夏的傍晚,桥身两侧的船头上栖满了洗澡、游泳、戏水的男孩和小伙子,以及桥面匆匆暮归的乡民,此情此景融在落日余晖的江面绘就了一幅富有生活情趣的诗画。更有那晚上盖着毯子、棉被露宿于桥面,共享天然空调的河边住户。(注:资料主要来自于清同治十年版《贵溪县志》)

民盟贵溪总支副主委 叶航)

 

 
 

版权所有:中国共产党365bet娱乐官网
赣ICP备11007758号
Copyright 2011 www.hdyhl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电话:0701-3316616 邮编:375400